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,家电行业的应对之策是从“智能”入手,实现用户、市场和企业的整体升级。新技术层出不穷,新需求与日俱增,传统行业转型可谓正当其时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引下,家电行业践行的方式最为直接,体现在产品更智能,“机器换人”取代劳动密集型制造,在数字化驱动下探索服务模式创新。
践行“供给侧”改革智能带来新动能
家电行业一大优势就是与用户需求最为贴近,为满足新需求,家电业很快开启了一场自我革新。
近几年,产能过剩和结构低端化成为家电业亟需解决的问题。有专家表示,当前家电市场有效供给不足,从生产端入手加强优质供给,减少无效供给,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,不但能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变化,也符合眼下大型家电企业正在实施的转型升级战略。
对从2013年就启动智能化转型的长虹来说,智能已经成为这家老牌家电企业的DNA。白电巨头美的有30多个智能家电品类,基本涵盖了除黑电外的所有电器设备。海尔近日启动行业内首个智能家电节,以整套智能家电为基石,打响智能家电普及战。
国内主要上市家电企业2016上半年业绩报告也印证上述观点。各企业在报告中均着重强调,自身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对业绩提升做出了贡献。这也反映出家电行业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。
从“制造”到“智造” 家电业身先士卒
融合数字化、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智能制造,是家电业乃至制造业未来的制高点。《中国制造2025》及“互联网+”在家电业率先落地,家电巨头正推动从“制造”向“智造”升级。
今年4月30日,长虹整合在智能制造方面的研、产、销全产业链资源和能力,成立了四川长虹智能制造技术有限公司,迈出了长虹智能转型坚实的一步。
从2011年转型开始,美的就积极推进智能制造,并在行业内首次提出“双智战略”。如果说美的智造的关键词是“智能”,海尔的关键词就是“互联”。
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曾有“技术含量低、品牌附加值低”的负面评价。然而,近几年家电企业将着力点放在如何打造“中国智造”的新优势上,走出了一条市场、消费者双赢之路。
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,家电巨头的利润增长,表明智能制造相比单纯依靠扩大产能、规模的增长模式更有持续盈利的能力。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义,在清理低端、落后产能的同时,增强优质产品的供给,从而重塑中国制造的竞争力。
反过来看,领先的智能制造模式为智能家电的全面普及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,从而为加速推动企业转型升级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。
“智能”引领企业服务模式“智变”
智能化带来的不仅仅是产品和制造升级,智能为企业和用户之间搭建起连接桥梁,智能背后的价值是数据化运营和服务模式创新。
海尔互联工厂通过“智能交互制造平台”前联研发、后联用户,进而打通整个生态价值链,实现用户、产品、机器、生产线之间的实时互联。海尔还成立了智能研究院,打造面向离散制造业输出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开放平台,将孵化互联网工业的人才和模式,向整个行业输出海尔式创新。
正式走向市场后的长虹智能制造公司,正在致力成为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商。人力成本增长、技术创新、制造管理能力提升和智能转型的需要,中小企业对智能制造改造的需求非常旺盛。消费者在智能制造‘软硬件’领域都积累了丰富经验,消费者有信心服务更多行业、更多企业。
要制造出大批消费者愿意购买、乐于接受的产品,就必须针对用户需求扩大有效供给,智能化无疑为家电业产品升级、结构调整和制造升级提供了新风口。站在这一风口下,家电厂商只要继续以用户需求及技术创新为核心,就能为行业实现新增长培育新动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