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推进会在湖北宜昌举行。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副主任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滕佳材表示,“ 潜规则 问题是发生系统性、区域性风险的源头,是导致食品安全满意度低的重要原因之一,是我国某些食品产业口碑不好、消费信心低迷的罪魁祸首。因此,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,必先治理 潜规则 。”
工业酒精生产白酒等10类“潜规则”将定向打击。
“十三五”食品安全规划送审稿中提出重点治理10类危害食品安全“潜规则”,包括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、使用工业明胶生产食品、使用工业酒精生产酒类食品、使用工业硫磺熏蒸食物、违法使用瘦肉精、食品制作过程违法添加罂粟壳等物质、水产品违法添加孔雀石绿等禁用物质、生产经营企业虚假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、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、保健食品标签宣传欺诈。
据了解,随着食品生产经营的规模化规范化发展,食品生产经营领域重大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日渐减少,而源头污染风险相对集中地叠加体现在食品生产经营环节,成为了重大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的主要来源。“摸清底数”是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基础,查清问题是精准治理的前提。各地要在日常监管、抽样检验和比对分析中提高问题发现率,为精准治理选准选好 靶子 。
加大综合整治力度,从源头上保证食用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。
抓好城市食品安全,必须从本地食品生产企业、食品市场以及 三小 这些源头治理入手,把好食品市场准入关。
从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看,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业种养殖环节,食用农产品占人们日常消费80%以上,农残兽残、重金属污染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问题。
各地要围绕人民群众和社会反映强烈的肉菜等重点品种和突出问题,加强抽样检验,整治和规范食用农产品和食品生产经营行为。对群众长期反映的食品“三小”等业态,要稳步做好优化提升工作。
创新创优 实施“一城一策”。
食品安全不可能一蹴而就,需要一个治理过程。“一城一策”创新经验叠加,可以形成一套丰富的食品安全社会治理智库。
滕佳材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,探索深度实践创新。
第一是聚焦重点问题,加快创新试点进程。各地需要因地制宜,就地方某一重点领域或突出问题作深入研究探索,趟路子、树标杆、出经验,以点带面,示范带动食品安全社会治理能力的整体提升。
第二是聚焦特色产业,加快产业集群发展。各地可借鉴湖北宜昌、山东威海等地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同时,助力食品供给侧结构改革,促进地方食品产业更好更快发展。
第三是聚焦资源瓶颈,各地要积极探索利用信息化的手段,实现食用农产品、食品生产经营环节的有效对接、一键贯通、自动流转、数据共享和全程追溯,助力提升食品安全社会治理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