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了《2016年“双11”网购商品价格体验式调查报告》,调查结果显示,宣称参加“双11”促销活动的商品中,16.7%的商品价格在11月11日当天并不是近期低价,假促销、真误导等涉嫌违规行为大量存在。
此次调查,中消协组织体验人员对13个网络购物平台中宣称折扣相对大、销量相对较多的533款商品进行了价格追踪。从10月20日到11月25日,由体验人员通过截屏、录像、照相等取证方式对每款商品分别选取了14个时间点详细记录了价格变化情况。
“双11”促销活动存在哪些问题?调查结果显示,宣称参加“双11”促销活动的商品中,16.7%的商品价格在11月11日当天并不是近期低价,假促销、真误导等涉嫌违规行为大量存在。如:天猫平台某品牌女包在10月23日至11月11日记录时间段中,从1199元涨至1499元,随后11月11日标价下降为1348元。此次调查发现,不少电商平台的促销商品存在“虚构原价”问题。
消费者应提前了解促销避免冲动消费
中消协建议,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电商平台及商家价格行为监测力度,适时公布价格监测结果,严厉查处价格违法行为等,用信用机制约束失信经营者。同时,希望电商平台建立健全价格审查把关机制、完善信誉评价体系,发现平台商家涉嫌违反相关价格法律规定的,应当立即采取措施予以纠正。
面对电商集中促销活动,中消协提醒消费者,应避免冲动消费,增强维权意识。要提前了解网购平台及商家的促销活动信息与交易规则,货比三家、按需购买,不要贪恋低价、避免冲动消费;要注意留存网络购物凭据,保存好网上商品交易截屏、价格承诺以及与商家聊天记录等重要信息,并索取购物凭证,当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,要及时主动维权。
维护网络购物市场价格秩序三大建议
在此次“双11”网购体验式调查活动期间,中国消费者协会对13个网络购物平台中宣称折扣相对大、销量相对较多的533款商品进行了价格追踪。价格记录结果表明,宣称参加“双11”促销活动的商品中,16.7%的商品价格在11月11日当天并不是近期低价,假促销、真误导等涉嫌违规行为大量存在,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。为维护网络购物市场价格秩序,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,中国消费者协会提出如下建议。
一是加强价格监管,规范价格行为。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适应网络购物方式的价格法律规定,通过互联网技术、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手段等,加大对电商平台及其商家的价格行为监测力度,适时公布价格监测结果,严厉查处价格违法和价格失信行为,用完善的信用机制约束失信经营者。
二是履行平台义务,监控促销活动。希望电商平台:一是要建立健全价格审查把关机制,如实、全面记录、保存促销活动所涉及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、质量、售后等重要内容,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、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依法组织的监督检查,自觉地接受了社会公众的监督。
二是要进一步完善信誉评价体系,加强平台自身信用建设,不做虚假增信的炒信活动,不搞虚假折扣的失信行为,发现平台商家涉嫌违反相关价格法律规定的,应采取措施予以纠正,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与举报,加大对违法失信行为处罚。
三是要严守价格法规,公平有序竞争,不搞虚假促销,推进明码实价,实行明折明扣,兑现价格承诺,实实在在地让利于消费者。
三是避免冲动消费,增强维权意识。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消费者,要理性参与电商集中促销活动:一方面要提前了解网购平台及商家的促销活动信息与交易规则,货比三家、按需购买,必要时可通过实体店了解相关情况,不要贪恋低价、避免冲动消费;另一方面要注意留存网络购物凭据,保存好网上商品交易截屏、价格承诺及与商家聊天记录等重要信息,并索取购物凭证,当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,要及时主动维权。